給助人工作者的你
給助人工作者的話
在培訓不同助人專業的過程,不時會缺乏性別和LGBT+的角度,令同工遇上LGBT+的案主時,或會感到不知所措和無從入手。過去,有同工因為對LGBT+社群不熟悉,而令案主經歷不同程度的創傷,這實在遺憾。有見及此,同一線提供相關的專業培訓,希望令同工加深認識這個社群,更有信心地作出介入工作,有效達致助人目標。
性別認同形成模式
Cass在性別認同形成模式(Cass,1979)中,把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的歷程分為六個階段。在每一個階段,他們都會面對一些衝突,而如何應對這些衝突也會幫助或妨礙下一個階段的形成。起初,他們會懷疑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,然後發現自己是同志,再漸漸接受這身份,並視之為驕傲。
當中,每個同志都會有發現自己性傾向的一瞬經歷,譬如對同性朋友感到心動、受某些網絡論壇、雜誌、小說等刊物的啟蒙、看見某些名人和明星出櫃⋯⋯雖然每個人的起點都不一樣,但總會經歷混淆和害怕。畢竟大家在異性戀主導的社會中,都會假設自己是異性戀。每個同志自我認同的步伐,都可以很不一樣,有些人可能因為家庭朋友很友善,很快便能擁抱自己同志的身份;有些人可能會停滯不前,久久未能接受自己,不斷在接納與否之間掙扎求存。
若同工們能了解到同志們身處在哪一個自我認同的階段,就能以更適切的方法與態度陪伴他們,與他們同行。
內化恐同
性小眾從小活在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中,身處的家庭以及接受的媒體與教育,基本上都只有異性戀家庭的影子。性小眾自身亦會內化「異性戀」才是「正常」的模式。當性小眾慢慢發現自己跟主流或者是不一樣的時候,有機會出現內化恐同的情況,對同性戀產生不同的負面情感和態度:自我討厭,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好的關係或被愛;羞恥,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性傾向;恐懼,不願意正面面對作為「非異性戀」的自己;逃避承認這個身份,更可能會表現得非常「恐同」等。
跨性別人士亦可能會出現上述的狀況。他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「順性別」才是主流和正常,久而久之,便會對於內在的跨性別認同感到不適或恐懼,乃至難以面對真實的自己。
同工們能從內化恐同的概念,了解性/別小眾們內心的掙扎和需要。而性/別小眾們在面對外界的壓力和目光同時,亦要梳理自身的感受,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,貴為重要。
培訓簡介
因着專業培訓的重要性,同一線會提供相關的工作坊,除了LGBT+基礎知識和文化外,亦會分享同志親密關係中暴力的獨特性,並把重點放在如何令服務更「LGBT+友善」,讓LGBT+社群更有信心接觸社會服務,協助個人需要。
Ref: Cass, V. (1979).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: A theoretical model.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, 4 (3), 219-235.